內容簡介
你的頭腦應該像開著多扇窗戶的房間,
微風從四面八方湧入,但沒有任何人能把你吹走。──甘地
☆二十世紀最重要、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、和平活動家
──聖雄甘地的11門人生課
本書作者阿倫是甘地的孫子。他在南非出生,因膚色不夠白而遭受白人小孩歧視,不夠黑而被黑人小孩霸凌,讓他經常陷入憤怒與想要報仇的漩渦中。他在青少年時期回到印度與甘地同住,時值印度自英國獨立的關鍵時刻。在作者見證甘地改變歷史的同時,也近身學習甘地提供的簡單而實用的教訓。
他原本以為偉大的甘地從不生氣,但甘地告訴他,他年輕時與妻子吵架,甚至差點把妻子丟出家門。但他學會如何妥善把怒氣轉變為強大的力量,而非以暴制暴。與甘地的相處讓作者克服經常過於沉重的情緒,並發現如何實現自己的潛能、用新的眼光看世界。
書中有很多溫暖的故事,讓我們看到聖雄永不妥協、為正義挺身而出,甚至幽默、俏皮等不同的一面。
愈是艱難的時刻,愈要將負面情緒轉化為前進的動力。
依循甘地提出的11個人生最重要問題,追尋更好的自己。
||甘地的11門人生課||
1.把憤怒轉化為溫暖的力量
2.勇敢說出內心話
3.獨處能沉澱心神、探索自我
4.發掘自己的特質,財富不是人生終點
5.謊言令人錯亂
6.貪婪與浪費使貧窮永存
7.愛的親職教養
8.謙遜的力量
9.以尊敬、理解、接受、欣賞、憐憫遠離暴力
10.以眼還眼只會使人盲目
11.向他人張開雙臂,和平與希望就會來臨
||甘地語錄||
‧要改變世界,先從改變自己開始。
‧從眾的喧囂,淹沒了真理的寂靜。
‧探索憤怒的源頭,了解情緒的來源,才能找到解決之道。
‧以溫和的態度對待傷害你或讓你生氣的人,你就反轉了原本的情境。
‧從內心深處發出的「不」,強過出於討好的「好」,有時嘴巴說好,只是省麻煩。
‧瓦解人與人之間的區隔,有助於終結世上的歧視。
‧出於慈悲的行動,遠比出自同情更有力量。
‧讓眾人知道真相而反彈,遠比說謊話帶來遺憾要好。
‧浪費不只是壞習慣,也是對世界的輕慢,與對自然的暴力。
‧你所擁有的財產,無法定義你的價值,重要的是你的思想的力量。
‧沒有人可以解放你,除非你解放你自己。
‧你每天的目標就是比昨日更好,一旦你開始改進,將會出現滾雪球般的效應。
作者簡介
譯者介紹
李康莉
台大外文系畢業,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英美文學碩士。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夏洛特分校企業管理碩士。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,國立清華大學寫作中心,與社區大學。教學範圍為應用外語領域。曾著有《閱讀的力量》(天下文化/多人合著);中文文章收錄於《閱讀的風貌》等「 網路與書雜誌書 」系列書。翻譯作品包括《暗房裡的男人》、《文化地圖》等多書。
目錄
推薦序 你必須成為你希望看到的改變/洪仲清
前 言 來自祖父甘地的訓誡
第一課 愛與原諒
第二課 說出內心的話
第三課 體會孤獨
第四課 認識自己的價值
第五課 謊言令人錯亂
第六課 貪婪帶來貧窮
第七課 愛的親職教養
第八課 謙遜的力量
第九課 非暴力的五根柱子
第十課 試煉來臨時
第十一課 給今日的教訓
後 記 最大的喜樂
感謝詞
各界推薦/推薦序
─專文推薦─
洪仲清│臨床心理師
─強力推薦─
丁郁芙│臨床心理師
許皓宜│諮商心理師
蘇益賢│臨床心理師
內容試閱
平淡無味的南瓜餐
儘管甘地爺爺希望那些在靜修院的人,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真理而追隨他,但也有許多加入他團體的人只是跟風的追星族。祖父試圖讓大家自主思考。他相信人不應以自我為代價討好他人,他也不介意他的追隨者是否挑戰他。
甘地爺爺告訴我們,從內心深處的信念所發出的「不」,強過出於討好的「好」。比較糟糕的是,有時我們嘴巴說好,只是為了避免麻煩。但對大部分人來說,要挑戰甘地還是很困難,畢竟他看起來那麼有智慧、神聖,來靜修院無非是想向他學習。
我六歲大的妹妹艾拉則向我們證明,將內心想要的說出口不僅正面,還非常重要。
當我們剛抵達爺爺的賽瓦格蘭姆靜修院時,我和父母、艾拉一起在那兒住了一個星期。艾拉和我習慣了在南非的生活,那時我們也住在由祖父所建立的鳳凰城靜修院,這是他第一個集體生活的實驗。一開始,只有我們的直系親屬和幾位親戚住在那,不過很快就有一些朋友(那些對合作、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概念感興趣的人)陸續加入。
在鳳凰城的生活很簡樸,但相較於賽瓦格蘭姆,幾乎可稱得上奢侈。我們在鳳凰城的家,是一座木造房子,波浪狀金屬的牆面,家中擺設著多功能家具;在這裡,屋舍全是泥巴造的,大家都坐在地板上。最大的差異則是飲食。我們在這兩個地方都種植作物,吃自己所栽種的東西。在鳳凰城時,我母親烹煮時會加入香料調理,製作出具有豐富味覺變化的料理。
但說真的,賽瓦格蘭姆的食物相當可怕。我們每天都吃水煮南瓜,早、中、晚餐都是煮南瓜。我跟艾拉向父母抱怨,但他們要我們別作聲,說我們是客人,要遵從祖父的安排。我們試著向廚房的人反應,他們也說同樣的話:「我們遵循甘地想要的。」每個人都假定甘地頒布菜單,一定有他的理由。我們不是唯一想偶爾變換口味吃吃不同蔬菜的人,但是沒人想表現出無禮的態度,質疑吃什麼也讓他們感到不自在。
小艾拉則沒有這種愧疚感。吃了一星期的南瓜之後,她受夠了。她大步走進爺爺的泥巴屋,展現了正常六歲孩子會有的怒氣,「你應該把這裡的名稱改成柯拉靜修院!」她宣稱。印度語中的「柯拉」就是南瓜。
爺爺因為這突然迸出來的一句話,驚訝得從工作中抬起頭來:「我的孩子,你的意思是?」「自從我們來到這,早上、中午、晚上,除了南瓜,沒有任何其他食物。我吃膩了。」她脫口而出。
「是這樣啊?」爺爺感到震驚。但是他很有幽默感,因此加上一句,「我們必須深入研究一下。如果你說的是真的,那麼我們確實要改名字了。」
祖父經常以禁食做為非暴力抗議的手段,他僅吃少量食物以維持基本的營養。但他並不期望所有人跟隨他一絲不苟的飲食習慣。他很忙,很少跟眾人一起用餐,因此他不知道我們吃什麼。
那晚的禱告活動結束後,當爺爺照例發表演說時,他請管理員解釋為什麼大家每天都得吃南瓜。管理人木那拉聲稱,他是遵循甘地的教導,只吃農場上所種植的植物。
「你是說,我們的農場只產南瓜嗎?」祖父問。
「你說我們應該飲食簡單,因此我以為那是你想要的。」
「簡單不代表你必須一直吃同樣的食物。」
管理人很尷尬。「我們種了一整田的南瓜,而且大豐收,真不知道該拿它們怎麼辦,所以只好餐餐都煮南瓜。」他承認。
祖父說,那不是個好方案。「我們應該種植多樣化的蔬果,但準備簡單的...
留言列表